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弘扬革命精神,歌颂英烈事迹,传播红色文化,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联合推出“巴蜀风云——川渝红色文献特展”。琳琅满目的展品中,一封陈列在壁龛里的刘伯承亲笔信引人瞩目。
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今重庆开州区)人,一生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授衔时与朱德、陈毅等同为共和国“十大元帅”。
这封历经时代风雨的信不长,两页朱栏信纸上,是刘伯承端正严谨、儒雅豪放的手迹。这百余字,串联起刘伯承、刘湘、杨森三个川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见证了一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
刘伯承早年在四川从军,被誉为“川中名将”。1926年秋,刘伯承以“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员”的名义回川,全面负责四川军事问题。其时正值国民大革命如火如荼,为配合北伐进军,推动革命进程,策动“川军”易帜,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派朱德等到四川作政治工作,争取当时隶属北洋政府的四川军阀转向国民革命,一方面由刘伯承等人在四川开展军运,策动部分川军起义,建立自己的武装,之后拟定了在泸州、顺庆发动起义的方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1926年12月1日,泸州起义;3日,顺庆起义;5日,合川起义。“泸顺起义”爆发。
此时川中各派军阀已纷纷转投国民革命,其中杨森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驻万县;刘湘被任命为第二十一军军长,驻重庆。起义发生后,杨森作出倾向革命的姿态,邀请刘伯承到万县会商,并请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到万县主持国民党党务。为争取刘湘对泸顺起义的支持,刘伯承在万县与杨森会谈期间,得知杨森部下师长向成杰(向时俊)返渝,特意请向成杰给刘湘带一封亲笔信,希望刘湘和杨森一起支持革命。这封信就是本次展览展出的《刘伯承致刘湘信札》。
信件送出,刘伯承又再度投入泸州、顺庆方面的军务中。1927年1月开始,刘伯承作为起义总指挥,在泸州对起义军进行全面整顿,同时统一泸州城内军、政、财务,创办军政学校,培养基层干部,稳定和巩固起义力量,很快使混乱的泸州面貌一新。
起义军队在泸州坚持了近半年,虽然最后在各路军阀的围攻中失败,但其影响力与深刻的意义在当时人看来已毋庸置疑。《新蜀报》评论泸顺起义:“惊破武人之迷蒙,唤醒群众之觉悟,影响川局,关系至巨”。这次起义牵制了四川军阀东下,有力的配合了北伐主战场的斗争,推动了四川革命运动的发展。同时,泸顺起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力图掌握武装力量的一次勇敢尝试,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先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这段革命岁月的重要见证,这封珍贵的信札首次在四川省图书馆一楼展厅对观众展出,感兴趣的小伙伴一定一定不要错过~
(古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