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弘扬优秀民间艺术,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精品,展现民间文艺组织活力,推动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2019年9月29日10:30,“我和祖国共成长”——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手艺成都”民间艺术展在四川省图书馆开幕。
本次展览由四川省图书馆、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中共成都市委统战部指导,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中国民协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西南民大教授沙马拉毅,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主任、《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白旭旻,中国民协故事专委会副主任、《民间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范大宇和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民协以及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民协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此次开幕式。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杜玉彤主持了开幕式。
艺术源于生活,扎根生活的民间艺术家,具备一双明锐的眼晴,善于去发现、观察、分析与综合,将各种材料通过自身的艺术构想进行创作,将生活中许多平凡的物件寓意艺术之美的呈现。此次展览共展出了50余名成都民间艺术家的雕塑、剪纸、编织、刺绣、陶瓷类140余件作品。展出的作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全方位,多视角的呈现出成都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展出的作品中生动的体现出了手工技艺在传承之路中的开拓创新,展现了手工艺人对原材料的巧妙使用和对精湛技艺的极致追求,凸显了手工艺在文化交流、传播中的作用。
此次展览着力于诠释传统工艺背后的故事、呈现传承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故事。透过对“手艺成都”作品的参观、感悟,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成都美、天府文化美,为国庆假期献上一场生活与艺术相融的“饕餮盛宴”。
观展市民张先生在现场表示,民间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那些展出的精美的手工艺作品,凝聚了民间艺术家对平凡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执着,体现了匠心的守望与传承。通过本次展览,提升了我们公众对于手工艺的关注和理解,对更好的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具有很大的意义。
民艺之盛,雅集于此
我从民间来,我从巴蜀石窟来,我从藏羌彝走廊来;
我从漆器中来,我从蜀锦蜀绣中来,我从蜀派古琴的琴声中来;
我从年画而来,我从火淬水洗的青花瓷里来,我从泥塑面人里来!
这是一场民间艺术的大检阅,这是一场民间艺人的川味大聚会;
这是一场没有奖牌的竞技,这是一场没有胜负的大交流!
巴蜀盛地,人文之景云集;山明水秀,同揽一城之秀。
蚕丛鱼凫,蜀王立国;神龟指路,张仪筑城;
李氏父子,引流造福;文翁建室,教化始开。
而来两千余载,蜀中文艺之盛,历来承九州之先。
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一条锦江,至今仍然回荡着多少濯锦人的清晨歌声。杜甫曾居成都,蜀锦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今天,敦煌遗书里记载的“川红锦”“蜀中半臂”便是最好的注释。蜀锦蜀绣不仅仅是技艺的保留,更是薪火相承的文化之歌。故宫博物院所藏“九霄环佩”便是蜀中制琴大师雷氏所造之琴,人称雷氏琴,曾风靡千载。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成都的民俗民艺都值得大写特写!
今天,值此华诞,为祖国庆生,为祖国欢呼,为祖国呐喊!我们成都民间文艺工作者自然不能缺席,他们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技艺,为祖国庆生!
今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场文明之河的流淌;不仅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千载岁月的留痕;不仅仅是一个个毫不起眼的耍事,更是先民智慧的结晶!
春风浩荡满眼春,万里征程又一程。近年来,成都市民协在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联的领导下,扎根民间,秉承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外练技艺,内强精神,做好“传帮带”,让成都的民间文艺大放异彩!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的民间文艺从人民中来,自然要到人民中去。我们要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文艺作品,我们的作品要时刻牢记体现时代精神,我们的民间文艺要紧扣时代脉搏。
草木百年新雨露。艺术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是一条大江,滔滔东去,多少小河细流汇入,多少渣滓泥浆冲走,当她入海之时,定是河晏海清。
民间文艺是最具生命力的,她顽强,蓬勃,坚韧,向上。心中有阳光,世界便不再黑暗。民间文艺便是艺术界的一盏灯,这盏灯并不耀眼,但必不可少,因为她是艺术界的长明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我们趁祖国70华诞之日,以这次展览为起点,放眼未来,上承千年文脉,下启新时代的文艺新风,不屈不挠,奋勇向前,让成都民间文艺在巴蜀文化的肥沃泥土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