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建秋,孙建和
索书号:2017/K297.2/1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西康省存在于1939年至1955年间,所辖地主要为藏文化中的康区。《孙明经西康手记1939&1944》是了解七十多年前西康地区社会风貌、经济地理的珍贵文献。
孙明经(1911—1992),是民国时期我国的著名电影教育家,曾在1939年、1944年两度考察西康省。西康之行,孙明经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手记、影像资料以及手绘等高线地图等。这些资料记录了西康地区的地理环境、矿产资源、人口结构、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及人文景观。考察范围之广,细节之详尽,令人叹服。其中特别对“边茶”的生产贸易尤为关注,花了很大篇幅记述茶叶的生产、运输、交易过程。而书中所行路线,经专家论证系茶马古道南路,历史上一直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也属于今天“一带一路”的地理范围,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四川重庆古建筑地图》
作者:青锋
索书号:2017/K928.71/7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梁思成先生有言:“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这片丰饶的土地,为我们塑造出如此动人的川渝建筑文化结晶,《四川重庆古建筑地图》一书萃取了其中的精华,呈现在读者面前。
该书为普及性读物,面向建筑爱好者与旅游者,作者青锋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书中主要介绍了川渝两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类型、形制特点、保存的现况以及古建筑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虽然这本书还远远不能涵盖四川重庆地区全部的珍贵古建筑遗存,但是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建筑知识,引导读者开启自己的寻访古建筑之旅。
3.《四川抗战文化地理学研究》
作者:魏红珊
索书号:2017/K927.1/4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抗日战争使地处中国西南的四川成为战时大后方,赋予四川前所未有的中国文化中心地位。同时战争也改写了四川的文化地理面貌,给四川留下了若干抗战文化的历史遗址,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因子,为四川在抗战以后的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四川抗战文化地理学研究》试图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深描四川抗战时期文化地理面貌,发掘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罪行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四川抗战文化地理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再造复兴的永恒文化资源。该书以重庆、成都这两个文化中心以及若干副中心为文化地理版图的定位取向,探求抗战文化与四川地理间的关系,从地理空间维度阐释四川抗战文化形成的地理生态、区域景观及文化迁流。在整体格局上,勾勒出四川抗战文化地理的版图。
4.《成都民间的33双手》
作者:何世平,卢泽明
索书号:J528/2141
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成都民间的33双手》通过一位位作家将成都民间匠人们的手工艺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梳理。其中包括命名一座城市的技艺——蜀锦、年前的一盏灯——邛窑、平原上最后的龙窑——土陶、星空的祈愿——孔明灯、民间的世俗欢乐——戏脸壳、临寒不冰,当暑不涸的蒲砚等33种民间工匠艺术。这一汇总将有助于成都民俗文化的发展,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留下宝贵的资料。
该书用朴素的小篇幅,细腻的小手笔,记小历史,做小学问。它带领我们寂寞地进入小镇,进入小巷,进入作坊,进入现场,面对一双双优秀而普通的手,本色地还原历史,本色地还原生活。作家写民艺,力求包罗详尽,是一本值得翻阅的民艺类好书。
5.《穷时候 乱时候》
索书号:2017/I267.1/224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乱时候,穷时候》是六十岁开始识字,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的传奇老奶奶姜淑梅,以她一生的历经为素材写就的传奇之作,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平民史,也是一部由草根百姓亲笔书写的乱穷中国史。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全书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平实的文字中所透露的巨大的苦难,以及对抗苦难的坚韧,让人读时欲罢不能、读后久久回味。
该书得到中央电视台“读书”、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梁文道“开卷八分钟”等专题推荐,《新周刊》、《南方周末》、《读者》等曾作专题报道,并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温馨提示:
以上图书存放于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区;仅限本区阅览,不外借,请谅解。
(四川省图书馆参考咨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