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指导单位:
四川省文化厅(省文物局)
主办单位: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二、展览开幕式:2017年11月17日下午2:30在四川省图书馆一楼大厅举行。
三、展览时间:2017年11月17日至25日
四、展览地点:四川省图书馆一楼展厅
五、联系人:刘泓伶18380141596 刘睿15884541261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继承发扬巴蜀文化,为 “蜀道” 申遗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舆论氛围,推进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奋力谱写四川文化繁荣发展新篇章,由四川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指导,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蜀道石刻题记展”于2017年11月17日至26日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是指联系陕西关中平原、汉中平原及四川盆地的道路系统,包括有褒斜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等。蜀地四周皆是崇山峻岭,是这里的人们与外界联系的巨大障碍。从商周时期开始,这里便与外界有着文化的联系。战国时期,人们通过开山造路、栈道搭架等技术,逐步形成了今日的蜀道,至今已3000余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蜀道做过多次专题调查。蜀道拥有数量众多的古代石刻文字,其时代由两汉至清,跨越近2000年。基本种类有摩崖石刻、碑碣、阙表、墓葬题记、佛道教造像题记等,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水准和学术研究价值,对于研究古代四川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移民、家族等地方史都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蜀道石刻题记展”拓片主要来源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对蜀道沿线的拓片,得到了广元市文物局、苍溪县文管所等文化、文物部门,特别是陕西汉中博物馆的的大力支持。展览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悠悠古道》,通过图文结合形式对蜀道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包括古蜀道分布图、蜀道遗存照片等;第二单元《蜀道遗珍》,按褒斜石门、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四个部分,分别展示拓自汉中、广元、巴中、达州等蜀道沿线区域的代表性石刻题记拓片逾150件。《石门颂》为出自陕西汉中市褒斜石门栈道的“石门十三品”之一,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该石刻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敬祖爱书说》出自金牛道上的广元市苍溪县寻乐书岩,为贾氏家族家训,意在训诫族人敬祖乐学,书法艺术水准高,极具历史、书法艺术研究价值。
展览期间,围绕蜀道历史、文化等主题,主办方还将邀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普及蜀道知识,让大众认识了解蜀道“申遗”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对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意义。
附件:
1、 展览组织机构
2、蜀道石刻题记知识
附件1
蜀道石刻题记展组织机构
一、 指导单位:四川省文化厅(省文物局)
二、 主办单位: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 协办单位:
广元市文物管理局
巴中市文物局
达州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广元市朝天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广元市利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广元市昭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广元市剑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广元市苍溪县文物管理保护所
巴中市南江县文物局
巴中市通江县文物局
巴中市平昌县文物局
达州市万源市文物管理所
达州市宣汉县文物管理所
达州市达川区文物管理所
达州市通川区文物管理所
达州市渠县文物管理所
四、特别鸣谢:
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
附件2
蜀道石刻题记知识
“蜀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凡经过四川境内的路线,如秦蜀古道、陇蜀古道、茶马古道、五尺道等,都可称之为“蜀道”。李白所指“蜀道难”,是指秦蜀古道,或曰川陕古道,指的是通过打通秦岭、大巴山两大山系,连系陕西关中平原、汉中平原及四川的道路系统 。蜀道(川陕古道),开辟于商周之际,正式开通于战国时期,一直使用至民国年间,前后延续3000多年,其内部有多条线路,一般有“北四南三”或“北四南四”的说法。北边自西向东,有故道(嘉陵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4条,南边自西向东有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4条。五通八达的道路体系链接了北方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促进了中国南北两地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文化的沟通与融合。
如今这条承载千年历史的道路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它曾经的辉煌被镌刻在了散落于蜀道沿线的古今碑刻中。这些碑刻中,既有开凿于悬崖峭壁上,尺幅巨大的诗歌题咏;也有开凿于崖洞内,为家族传承的家训家规、劝学导言,还有为修路架桥、开凿石窟种种功德而刻的修路记、功德碑、发愿文等。可谓内容丰富、气象万千。其时代可以早至秦汉、晚至明清民国。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形式也在众多的碑刻中一一体现,这些大都无名的艺术家为后人展示了一幅幅精彩纷呈的民间书法艺术。
褒斜道南端,是蜀道开始穿越秦岭之处,而石门栈道是褒斜道上具有代表性的路段,其中有一段为早在2000年前汉代,由人工采用“火焚水激”方法开凿的的隧道,后世称之为石门,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杰出反映。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曾有大量题咏和记事类摩崖题刻。
金牛道是四川境内使用时间最长、最为重要的蜀道,其主道在四川经广元、绵阳、德阳而至成都,支线自广元利州沿嘉陵江,过苍溪至阆中,再由阆中西行,经三台、中江等地到广汉,合于主线而至成都。这一段古道使用时间久,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官方驿道,因此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各类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碑刻。
米仓道,又称 “巴岭路”,是继金牛道后,四川又一条重要的蜀道段落,史书记载:“考汉中入蜀之道有二:其一即金牛;其一谓之米仓”。米仓道又分为大巴路、小巴路。前者主要是翻越米仓山后沿南江河河谷地带,经南江进入巴中,后者主要是沿诺水河流域的通江、平昌县区域进入巴中。两路往西到阆中,与利阆道汇合后,西行至成都。另外从巴中南下,可经渠县到重庆地区。米仓道在汉代已经出现,既作为一条历史时期的官道,又因其道路较为平坦,在宋以后逐渐成为川陕之间一条重要的民间商贸道路。
荔枝道据传是唐代年间,唐玄宗为运送杨贵妃嗜好的荔枝而特意设置的,综合文献及各方面研究看,实为这条连系重庆、川东北地区和关中的道路在唐代得到了一次官方的修整。这条路地处四川东部,主要经行达州地区,题刻也较为丰富。
《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又称汉魏十三品,是13件著名摩崖石刻的合称,属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石门是连接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的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是蜀道的重要部分,系东汉年间所开,后来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大量题咏和记事。1970年因修建石门水库,只得将淹没库区内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迁至汉中博物馆。这些石刻作品被誉为“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其中汉魏时期作品早在唐宋时就负盛名,誉满全国,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石门十三品是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本次展览将展出《石门十三品》中的3件代表性作品拓片:《鄐君开通褒斜道》《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石门颂)》《石门铭》。
《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又称贾家洞、九思祠,位于广元市苍溪县东青镇,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时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入苍溪东河,当地百姓欲避兵乱,由寇自顺等人鸠工据崖凿两间石室,洞壁刻有文字以记其事。此后,河西名儒贾儒珍于道光年间至光绪十五年(1890)陆续开凿数间石室,并上下相连,洞之规模,因以初具。寻乐书岩建设从嘉庆五年至光绪十五年,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5 朝,时间近百年,全洞共4 层,大小石室7 间,面积470 平方米,室内四壁现存清代各种字体书法作品152幅,刻字面积约160平方米,计有近两万字。这些书法作品包括诗词、匾额、对联、题记等,是迄今为止西南最大、国内罕见的清代洞藏摩崖书法刻石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