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天初暖,日初长,莫负好时光。川图君又携书而来,与你沉醉缥缃,不负韶光。方志,素有“国史羽翼”之称,可以察民风、验土俗,前有所稽,后有所鉴。本周,我们就奉上两部古代志书,与你走进一方水土一方人。
华阳国志十二卷 (晋)常璩撰 明刘大昌校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杨经刻本 八册
常璩(约291—361),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市)人。幼年家贫,附青城范长生以自存。后受李雄招抚。李期、李寿时,璩为史官。李势时,官散骑常侍。入晋后,因受歧视,遂不复仕进。他强学好问,遍读先世遗书。其为成汉史官时,又获读宫中图籍版档。常招流民中熟知远方地理及离乱故事者,了解各地情况,记问既丰,撰述亦多。
《华阳国志》为常璩晚年所著。所记地理范围为晋世梁、益、宁三州之地,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及四川、云南和贵州一带。所记时间断限:“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凡一千余年。该书内容涉及我国西南地理沿革、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民族来源、社会经济、土风民俗、物产资源、学术著作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西南地区古代历史、地理的一部重要史籍。《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其所创立的方志编纂体例对后世方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版本,今存世者以明嘉靖张佳胤和此杨经校本为最早。而研究者对杨校本,有“校勘审慎,文字的正确,胜于张本”“堪称善本”之论,传世极罕,非常珍贵。
《华阳国志》书影
《华阳国志》书影
《华阳国志》书影
蜀典八卷附张介侯先生诗钞一卷 (清)张澍撰 稿本 六册
张澍,字介侯,武威(今属甘肃)人,清代著名学者,于金石学、文献学、方志学、西夏学等多有建树。他于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后选为庶吉士,历任知县、通判等官。《蜀典》一书,是张澍据自己所积累的资料,为补《四川通志》之不足而作。该书分为堪舆、人物、居寓、宦绩、故事、风俗、方言、器物、动植、著作、姓氏等类,材料丰富、征引甚博、考证亦详,为重要的乡邦文献,亦为清代著名的私撰方志。本书系张澍手稿,从分卷、各卷内容排序、叙述文字的详略等方面,与光绪二年(1876)成都尊经书院刊印本《蜀典》多有不同,故此本应为初纂之稿,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
《蜀典》稿本
《蜀典》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