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下午,于四川省图书馆第一学术举办了题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之七”巴蜀讲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周毅为大家带来精彩讲座。
周老师主要从5点讲解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1、中国近代处于被西方侵略和自身反侵略的背景下:近代五次中外战争,都是以西方和日本为主导,以掠夺中国为目的。在中华民族自尊心受到最严重的伤害、在中国收到外国瓜分和肢解的历史背景下,保国保种保文化、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民族的首要目标,中华民族也因此背负着双重任务:在战场上与外敌拼死厮杀;在书房里平心静气地向外敌学习。这是相当纠结的心态,相当凝重的心理。
2、中国近代处于文化“入超”的劣势:翻译系统在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引进与传播过程中是一个首当其冲的要害部门,在这里,西方传教士占有主导的地位。19世纪在中国出版西学书刊的机构都为英美传教士所操纵,其中主要机构有三家:(1)京师同文馆;(2)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3)广学会(英美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仅上述三大机构翻译出版的近600种西学书籍,其中西方格致学类书约占总数的75%。创办报刊是输入西学的另一途径:从19世纪40至90年代,西方传教士先后创办了170种左右的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期中国报刊的95%。此外,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近代学校也属于类似情况。
3. 从华夏变夷到中体西用;从全盘拒绝到盲目崇拜: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天下意识和中国中心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北宋经学家石介著《中国论》)华夷之辨(血缘标准、地缘标准文化礼仪标准):北狄、南蛮、西戎、东夷。华夏变夷,尊王攘夷,祖宗执法不可嬗变。
1840年间,林则徐、魏源等改“华夏变夷,尊王攘夷”为“师夷长技以制夷”。1860年,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大清国开始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改革开放,即“洋务运动”,曾国藩为鼻祖,首次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明末来中国的耶稣会士利玛窦画出一幅世界地图,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有意将中国移到了地图的中央。
也有国人将自己在海外的见闻写成书在国内付印,如谢清高的《海录》、樊守义的《身见录》,但都被士大夫当成“异闻”。
这里有对外敌的仇视,也有几千年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
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排外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也曾认为“天朝声威”可以“制服夷人”,“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中国一旦绝市闭关,西方各国即会生计休矣。他对西方人的服饰风俗大不以为然,把西方人“婚配皆由男女自择”说成是“真夷俗也”。他初到广州看见西方军队,得出“夷兵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力。”还有积极抗英的两江总督裕谦曾发布命令,销毁所有夷书。
总的来说,当时排外的人群主要有四种:(1)深受洋人之害、缺乏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急于复仇的社会下层;(2)政治上维护既得利益的保守派;(3)缺乏远见的一些儒生。他们共同的文化态度是“闭关而治,复我太平”。
晚清时期全盘拒绝者的重要代表有刘锡鸿;最突出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全盘拒绝主张的产生所克服的心理障碍最小,然而危害很大。
4. 从援西入中到全盘西化:
援西入中的例子一:以基督教名义起事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英国传教士慕维廉认为:“计划用纯粹中国人的方式使中华帝国基督教化,而在实际上,可能只是一种名义上的福祉而已。我们担心他们的活动方法只能导致出现一种假的基督教。”曾被洪秀全邀请到南京太平军中宣扬基督教的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对洪秀全及其太平军从寄予希望到彻底失望。
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等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都在童生试中的广州院试失败落选,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
全盘西化: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国民缺乏文化深层次素质的提高。中国要战胜几千年的封建思想,需要一场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就是这场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提出“德”、“赛”二先生。鲁迅提出“礼教吃人”、“不读中国书”;钱玄同提出“废止汉字”;胡适认为:“只有一条路,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
5. 反洋教斗争与中西文化冲突:
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国发生大小教案近千起。较为重大的有:
(1)1861年的贵阳青岩教案(法国传教士与当地民众的矛盾引起,“火烧天主堂,洋人坐班房”民谣);
(2)1862年的湖南衡阳教案(法国传教士与当地民众的矛盾引起;
(3)1863、1866年的两次重庆教案(法国和美国传教士占地建教堂等事与当地民众的矛盾引起);
(4)1865、1868年的两次川东酉阳教案(由法国传教士玛弼乐被当地人殴毙、法国传教士李国安组织当地入教流氓横行乡里而引起);
(5)1868年的扬州教案(传说法国天主教堂里的育婴堂,半年间死有24名婴孩,引起当地人的反抗);
(6)1870年的天津教案;
(7)1881年的济南教案;
(8)1890年的四川大足教案;
(9)1895年的成都教案;
(10)1900年义和团运动。
讲座在读者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了,感谢周老师为读者带来的精彩讲座,也十分感谢读者的热情参与。
(读者服务部)
摄影:张长清(多媒体志愿者)
主办单位: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学会
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